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書籍] 以一個「正常人」的角度閱讀高夫曼的《汙名》


抹茶

初看是一本輕薄短小的書,細看其實不太好讀,隨著閱讀的歷程向前推展,也慢慢了解,為何這本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此為副標,但高夫曼亦稱本書為essay),會是社會學上的經典。

這本書一出來就引起不少爭議性,也可說是成功製造話題。其中一個爭議點就是書中常參雜文學類或受汙名者自述的例子。雖然這些例子可能不夠嚴謹,而變成專家學者的箭靶,卻給了我們受汙名者的那一隻眼,直接了解他們的情緒衝擊,更能以一種「共感」的方式看待他們的道德歷程。

用共感而不用同理,是因筆者害怕同理具有高傲的性質,說起來似乎有施捨同情的可能性。雖然受汙名者的想法,在高夫曼的循循善誘下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假定自己能完全設身處地體會他們所在意的一切與心情的細微轉折。我想這也是我閱讀本書重要的感想之一,對於自己過往對受汙名者,因為不夠了解他們的處境與自己的短視而侵犯他們的尊嚴而感到罪惡。因為自己未受過嚴重的污名,在看過此書之後,現在也會盡量避免那些誇張的對待方式。雖然讓雙方都自在相處可能最終不可得,但能減低無知造成的傷害也是好事。個人認為,無知所造成的傷害是最不必要的。

這也是為什麼「汙名」一書以受汙名者管理其受損身分的角度出發,可以讓「正常人」學到許多。書裡面的許多論述我想受汙名者應該早有體驗,但對廣大的正常人(這裡指的正常人意義較為廣泛,指未受過嚴重污名者)來說,他們對待受汙名者的方式可看出他們對汙名存在許多想像及誤解。如同書中所說的,有名無實的接受,支撐了有名無實的正常性。幸虧有這本筆記,鋒利而有系統的將這些虛偽赤裸的刺穿,讓我們看出在這些表面上深具同理心的互動中實有受汙名者深深了解而我們盲目之處。或甚至挖掘出雙方都沒有意識到的深層論點,時而以宏觀,或以微觀,來審視汙名的關係。

在本書第四章<自我與他者>中,高夫曼試圖擴張受汙名者的範圍,指出我們每個人將觀照點拉長到生命,必定會有或輕或重,偏離社會常規之處。至此我們發現自己與受汙名者其實是異形同構,我們都有(或曾有)害怕被他人發現的缺陷。又,高夫曼指出「正常人」與受汙名者實則有許多相似之處,或其實是一體兩面。種種論述,再加上書中對受汙名者觀點的闡述,其實都拉近了「正常人」與受汙名者的距離。這樣減少心理上差異的做法,似乎可降低受汙名者與「正常人」,在未來的混類接觸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又能避免教條式建議造成的虛假與質疑。

最後一章擴大討論到團體與社會中的偏差者,並提到我們應該抽取傳統研究領域的共同性,並立基於少數對人性的預設而組織起來,或能達到重新檢視傳統領域內容的可能性,並鼓勵多觀點的觀察。我想這也是高夫曼在這本書中所做的,當我閱讀綜合了多方面觀點的《汙名》——雖是本1963便已出版的書——依然帶給我對世界新的觀看角度及洞察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