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中,極早就對精神疾患有紀錄。在各個古文明中,都有紀錄精神疾患患者的病徵、治療方法等。在印度,精神疾患被認為是體內三種液體不平衡所導致。在古羅馬,一位超越時代的醫生Asclepaides對患者施以人道治療,如控制飲食或按摩等。然而,後進的醫師卻認為要有效治療這類疾病,需施以酷刑、放血、驚嚇等非人道方式。
到了中世紀,人們認為精神疾患的成因是基於原罪、或對信仰的考驗。治療的方式包括淨化、驅魔、放血等。在當時,照顧患者的責任落在其家族身上;然而,若該患者的家庭無法負擔對其的照顧,那麼當地的地主將會扛起責任。
文藝復興以後,患者多半被關在公共精神病院,這些地方如同監獄,對患者施以腳鐐、手銬,且衛生環境非常糟糕。18世紀開始,某些有心人士發現以人道的方式對待患者,可賺取大量費用,人道的治療方式開始興起。
20世紀初期,精神疾患被視為一種生理上的疾病,當時的治療方式有額葉切除、電療、胰島素注射等方式。納粹德國曾在屠殺猶太人的同時,對20餘萬精神疾患患者處以安樂死。20世紀晚期,心理學逐漸發展,認知行為治療法盛行一時,新的SSRI藥物也被發展出來,並一直盛行到今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